《乌合之众》:“群愚”和“群智”之间
12 Jan 2015这两天趁着各种考试和大作业的间隙读完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勒庞的这本描写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出版至今一百余年仍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并为很多专业人士所借鉴,足见它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
勒庞在书中的主要论点是处在群体中的个人的个性化的思想会逐渐消失,进而使得群体性的思想占上风,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基于个人易受无意识现象、传染现象和暗示的作用,而这种群体思想的特质则是易怒冲动、易受暗示和轻信、情绪夸张单纯、偏执专横保守、不具有道德思考等<!-- more -->。勒庞在书中大量引用了拿破仑时期和曾轰动一时的布朗热时期的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抛开这些历史较久远民族背景差异较大的历史事件,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四五十年前的文革时期,这是一个极端的个人思想被群体思想所掩盖,导致整个社会的愚昧的年代。 在当时的条件下,反动的集团利用领导人的个人名望,打着所谓“革命”和“爱国爱党”的旗帜作为宣传(这也是充分利用语汇的一个例证),即使是最为严肃的专家学者都曾因为饱受这些狂热思想的鼓吹变为其附庸,产生集体主义的幻觉,而那些没被群体的愚昧所蒙蔽,保持自己见解的极少数人则彻底沦为了群体暴政的牺牲品。这无一例外地印证了勒庞的观点。
所以对于有独立思想的个人来说,陷入这种群体状态实在是危险的,勒庞在书中提到鼓励自由讨论是能够防止形成群体的有效方法,但是并没有强调这一点。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一种思想的传播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迅速。但是好就好在互联网是允许所有人发声,允许不同思想互相碰撞和讨论的地方,这样我们就比较难于陷入对某种信仰的狂热崇拜而难以自拔。举个不太恰当的栗子,罗永浩实在是营销和宣传界的奇才,他善用断语,喜欢强调和重复自己的观点,又懂得通过宣传自己的理想主义和情怀来让众人产生共鸣,从勒庞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具备成为群体领袖的所有条件,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成功了。我想在消息传播不这么迅速又比较闭塞的时代,罗永浩恰到好处的营销手段估计可以让他成为某场革命的领袖。但是前段时间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黑”他,原因就在于他性格中的某种劣势和产品中并不完美的地方被众多的人公开和讨论之后,原来即使忠实于他的观点的人也会发现和他的优点一样被盲目放大的缺点,也就难成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偶像了。只有经过这样自由的讨论,才免于大众沦陷于某种不必要的狂热。也因为这样,互联网注定是个没有英雄,缺乏信仰的地方吧。
提到《乌合之众》,我想很多人也会跟我一样想到《失控》这本书,同样作为领域著作,KK的《失控》的主要论点却是所谓“群体的智慧”,这难道不是和勒庞的思想明显相悖吗?但是认真读过这两本书后,会发现两者的前提和侧重点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勒庞在书中关于词语的讨论,同样的词语在不同人眼里在不同条件背景下都可以有不同的概念,这时候就需要加以辨别和区分了)。勒庞在书中所讨论的是心理群体而非物理群体,这种心理群体信念的建立是需要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制度和教育等准备因素的。而KK所说的“群体”则是仅仅指的是物理上的聚合,KK在书中举过一个没有任何飞行相关经验的众人通过根据周围条件的判断控制自己的手柄最终让一个虚拟的飞机成功飞行的例子。这个例证中处在“群体”中的个人其实并不需要做很复杂的思维判断工作(只是物理性地通过判断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做一些比较艰难存有争议的决策),换句话说把这个例子中的人换成制作精良具备同样反馈功能的机器也是同样适用的。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物理的“群体”是具有优势的,这也是控制论和分布式系统的基础。而像维基百科这样基于众人的智慧才产生的伟大的互联网产品恰恰又是因为众人并没有形成心理的群体,每个人都保留自己的独立思想可以独立发声才能发展成今日的高度,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大数据的概念其实指的是在拥有大量事实数据的简单堆砌后通过训练机器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模式从而做出更好决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智慧的只是受过这些数据训练的机器而不是数据群体本身。这些和勒庞所说的心理群体在概念和意义上都是有极大差异的。
在这本书中,勒庞对于种族和教育的看法虽然论证非常合理,但实在是跟我们的认知和常识都极为相悖,我想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轻信,应该在谨慎的阅读和思考过后再选择认同与否。